|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一单元 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不同理解(领会)
 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十条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识记)
 心理健康从四个方面理解:
 ①人的心理既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的协调。
 ②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
 ③不断发展健全人格。
 ④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第二单元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来源:考试大
 一、心理健康的十标准(识记)
 二、心理健康三标准论(识记)
 三、心理健康七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的关系(领会)来源:考试大
 第三单元 促进心理健康的原则与途径
 一、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应用)
 (一)遗传因素、教育因素、认知因素并重原则
 (二)人与环境协调原则
 (三)身心统一原则
 (四)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中大网校-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wangxiao。com)
 (五)知、情行相对平衡的原则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应用)
 (一)生理方面的途径
 (二)心理方面的途径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三)社会方面的途径
 第二节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区分标准与原则
 第一单元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
 对心理异常的一般理解(领会)(应用)
 ①统计学角度来源:考试大
 ②人类学角度
 ③社会学角度
 ④精神医学角度
 ⑤认知心理学角度
 第二单元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
 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标准(领会)(应用)
 ①医学标准采集者退散
 ②统计学标准
 ③内省经验标准
 ④社会适应标准本文来源:中大网校网
 第三单元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
 区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识记)
 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②心理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来源:
 ③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
 第四单元 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
 一、心理健康的状态(领会、应用)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摸,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又可以说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随时发生。 心理健康的主体,也是心理健康状态的体现者,具有生物、精神和社会属性,是这三种属性的辨证统一体,所以,人对生存环境中,生物、精神和社会性的压力或刺激可以产生“共鸣”,这一特性,可以用物理学中的共振原理,做为比拟。本文来源:中大网校网
 在通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状态的破坏不超越人自身固有的自我平衡能力范围,这时,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不被破坏,然而一旦超越了自我平衡能力的范围,人的心态就会出现问题和紊乱,这时我们说,人的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了。
 二、临床相、诊断
 第三节心理障碍
 第一单元 常见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
 一、认知障碍(领会、应用)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感知觉障碍
 感觉过敏(识记)、错觉(识记)、幻觉(识记)
 (二)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贫乏(识记)、思维迟缓(识记)、强制性思维(识记)
 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识记)、超价观念(识记)、强迫观念(识记)来源:考试大
 (三)记忆障碍(领会)
 记忆减退、错构、虚构
 (四)注意障碍(领会)
 1、注意增强
 2、注意涣散
 3、注意减退 考试就到中大网校
 4、注意转移
 5、注意衰退
 (五)智能障碍(领会、应用)
 二、情绪情感障碍(领会、应用)
 (一)情感淡漠
 (二)情绪低落
 (三)焦虑
 (四)情感脆弱
 三、意向行为障碍(领会、应用)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1、意向缺乏
 2、意向增强
 3、意向倒错来源:考试大
 4、强迫意向
 5、强迫动作
 四、自知力障碍(领会、应用)
 第二单元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证实)
 一、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属精神病学的研究对象,心理问题(mentaltrouble)与心理障碍(Psycho-disturbance),是非精神病性的,是指人们在承受压力(Stress)的当时和过后,在心理和行为方面所产生的效应,即应激或应激后效(Stresstraumatic,Stressposttraumatic);这种效应可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偏离常轨,但又不产生精神病性症状;由于压力强度不同和个人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这种效应的严重程度也不同。依效应的强度可将临床相分为三大类: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边缘状态。
 心理问题(识记、领会、应用)来源:考试大
 心理问题是指,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可能持久的特点。问题的内容尚未泛化而只局限在引发事件本身;其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没有严重影响思维逻辑性,如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
 心理障碍(识记、领会、应用)
 心理障碍是指其反应强度剧烈并严重影响思维逻缉,初始反应强烈,如在暴怒情况下,出现强烈的非理性行为冲动毁物;心理行为异常持续的时间较长(一个月以上)、长期难以克服的心理负担;内容充分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于长期的精神折磨,有时伴有躯体化症状或人格上的问题,如心理生理障碍、退缩与攻击。
 边缘状态(识记、领会、应用)中大网校-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wangxiao。com)
 边缘状态是指这样一组临床相,既无法纳入精神病学(含神经症)诊断标准,又超越了临床心理学诊断范围,只有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会诊,方可确定是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案,抑或使用精神病学治疗方案。
 二、常见心理障碍的临床疾病分类来源:
 (一)神经症性障碍(领会、应用)
 神经症(neurosis),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它们没有精神病性障碍,主要可表现为烦恼、紧张、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等,病前多有一定的素质和人格基础,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其症状无肯定的器质性病变基础。依其主要临床表现,又可区分为若干类型。
 1、恐怖症(应用)
 恐怖症又称恐怖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恐怖症主要分为3种类型:来源:考试大
 (1)场所恐怖
 (2)社交恐怖
 (3)特定恐怖来源:考试大
 2、焦虑症(领会、应用)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主要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两种
 3、强迫性障碍(领会、应用)
 强迫性障碍是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简称“强迫症”。强迫症状的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尖锐冲突使患者焦虑和痛苦,患者体验到,观念或冲动系来源于自我,但违反他的意愿,遂极力抵抗和排斥,但无法控制,患者认识到强迫症状是异常的,但无法摆脱。
 临床上根据其表现,大体
 (责任编辑:) 共2页,当前第1页  第一页  前一页  下一页(责任编辑:admin) |